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,细菌侵入宝宝身体的血液循环,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,有时还在体内产生迁移病灶。在目前来说,是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,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‰-10‰,在早产宝宝中发病率更高。
(一)病原治疗: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。应注意早期、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;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,多自静脉给药;首次剂量宜偏大,注意药物的半衰期,分次给药;疗程不宜过短,一般三周以上,或热退后7~10天方可酌情停药。
(二)局部病灶的处理:化脓性病灶不论原发性或迁徙性,均应在使用适当、足量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时行穿刺或切开引流。化脓性胸膜炎、关节脓肿等可在穿刺引流后局部注入抗菌药物。胆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时应考虑手术治疗。
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由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表皮葡萄菌、克雷白杆菌及B组链球菌感染所致。
妈妈在孕期有感染(如败血症等)时,细菌可通过血行感染胎儿。羊膜早破或羊水污染者,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。
分娩时因产程长,羊膜早破,细菌由产道上行污染羊水,胎儿吸入或吞下被污染的羊水后感染;或因助产过程消毒不严而引起感染。
最常见,细菌可从皮肤、粘膜、呼吸道、消化道、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,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