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变得老是哭闹,每次都哭得撕心裂肺的,你看着都心疼,但过一会又没事了,又笑呵呵的来邀你陪他玩。心里想着:小孩子哭闹是正常的。但是不久后,这种哭闹越发频繁,他的小脸也发白了,还不时呕吐,于是赶紧带着来到医院,结果竟是肠套叠。
【新闻】孩子阵发性哭闹以为是闹脾气 致使悲剧发生
小编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,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下:
小军,7个月大,最近他总是哭闹,每次都哭得撕心裂肺,但是没过了一会又好了,会笑会玩。家人觉得娃娃哭闹是正常的,并没有重视这个情况。但后来宝宝越哭越频繁,而且脸色苍白,小军妈妈决定带宝宝去医院检查。
到医院小军妈妈跟医生描述了宝宝的病情,医生建议住院检查,并给开了一个肠胃检查和腹部X光的单子。家人觉得医生是危言耸听,想挣钱,再加上小军又恢复正常了,就以为是他闹脾气,没有做检查就回去了。
可是,回家之后没几天,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。一天早上醒来,小军妈妈发现孩子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的,还在床上呕吐起来了,于是又送往医院。
医生发现孩子的呕吐物带着黑色的胆汁,就赶紧把尿不湿打开看,孩子拉出来全部是浆果色,带血的大便,医生一看这情况,如此的严重,先给孩子做彩色B超,确定是否是肠套叠,只有确定以后才可以动手术。但是,这次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这个孩子,最终经过医生的抢救,孩子还是没有保住性命。因为孩子已经拉果酱状的大便,说明肠套叠已经非常严重了,肠子已经坏死了。
小编也不知道这则新闻说的是否是真实的,但是小编知道肠套叠真的是很危险的,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,严重的会危及生命。
小编相信还有不少妈妈对肠套叠并不甚了解,尤其是新手妈妈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肠套叠的那些事儿。
肠套叠是一种什么病?
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肠梗阻,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,是3个月至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。此病绝大多数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,尤其是1岁以内,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,约为4:1。
健康肥胖儿多见,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相一致,以春季多见。常伴发于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。
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
原发性的多见于婴幼儿,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、活动度较大,小肠末端容易嵌入大肠,导致肠套叠。
继发性的多为年长儿,发生肠套叠的肠管多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,如梅克尔憩室翻入回肠腔内,成为肠套叠的起点。肠息肉、肠肿瘤、肠重复畸形、腹型紫癜致肠壁肿胀增厚等均可牵引肠壁发生肠套叠。
饮食改变、病毒感染及腹泻等这些促发因素也能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,从而诱发肠套叠。另外,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引起末段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,局部肠壁增厚,甚至凸入肠腔,构成套叠起点,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后蠕动增强而导致肠套叠。
家长们如果及早发现肠套叠?
肠套叠的典型症状就是小孩阵发性哭闹、呕吐和果酱样黏液血便。
阵发性哭闹:主要是由腹痛引起,腹痛为阵发性规律性发作,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绞痛,阵发性腹痛系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。
由于宝宝还小,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,通常会哭闹不安、屈膝缩腹、面色苍白或出冷汗,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后腹痛缓解,安静或入睡,间歇10~20分钟后伴随肠蠕动出现又反复发作。所以,父母千万别以为宝宝安静了就没事,若套叠不解除,等下一阵腹痛出现的时候还是会哭闹的。
呕吐:为早期症状,初为反射性,含乳块和食物残渣,后可含胆汁,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,说明有肠管梗阻。
血便:为重要症状。出现症状的最初几个小时大便可正常,以后大便少或无便。约85%的病例在发病后6~12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,或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。
这是因肠管套牢后,肠壁出血混着肠粘液所造成的血便,此时若再不及时送医,很容易造成肠坏死,甚至腹膜炎。
腹部包块: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,呈腊肠样,光滑不太软,稍可移动。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,出现腹胀、腹腔积液、腹肌紧张和压痛,不易扪及肿块,有时腹部扪诊和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。
全身情况:患儿在早期一般情况尚好,体温正常,无全身中毒症状。随着病程延长,病情加重,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,全身情况恶化,常有严重脱水、高热、嗜睡、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。
当然这些症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,例如肠胃炎、过敏性紫癜等。因此,当宝宝出现阵发性哭闹及呕吐时,家长就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检查。
肠套叠危害大,要及早治疗
一般肠套叠是不能自行复位的,套入的肠段会使血管受压,使静脉回流受阻和淋巴液淤积、使肠壁肿胀,导致肠套叠越来越紧,套夹时间过长则肠壁动脉也会阻塞,导致肠壁坏死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,严重的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,危及生命。正因如此,肠套叠是需要及时治疗的急腹症。
所以,肠套叠及时发现非常重要。在此提醒家长们,宝宝变得哭闹不止,且是一阵一阵的,还不时有呕吐,要想到肠套叠的可能,及时到医院确诊,不要耽误治疗。
更多育儿问题可微信搜索“yuerxuexiao”或扫描下面二维码,加关注,更多全面育儿知识定时推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