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:秋天到,鼻炎闹。
你家孩子又“感冒”了?成了个小「鼻涕虫」,还喷嚏打个不停,一打就连续几个,晚上和早上起床时更严重,还有鼻塞、鼻痒等症状……
在此,提醒各位家长,出现上述症状不在急着给孩子吃感冒药,因为,这可能并不是感冒,而是过敏性鼻炎。
过敏性鼻炎和感冒,傻傻分不清?
有时候要区分感冒和过敏性鼻炎还是不容易的,因为它们大多数症状都是相同的。鼻塞、流鼻涕等症状持续一个星期以上,就要考虑鼻炎的可能性。下面是过敏性鼻炎的一些表现:
◆打喷嚏、鼻塞、鼻痒和流鼻涕(一般流出的是清鼻涕,且量较多)。喷嚏多在晨起或夜晚或接触过敏原后立刻发作。
◆流泪,眼睛发痒、发红或水肿。
◆咳嗽
◆由于频繁擦鼻涕而出现的鼻梁皮肤粗糙
◆流鼻血
◆眼眶下阴影(即过敏性眼晕)
◆因为鼻塞而改经口呼吸
◆疲惫(主要是因为夜间没有休息好)
◆经常清嗓或咂嘴(用舌头摩擦口腔顶部)
认清三点,分辨感冒和鼻炎:
1、感冒时一般不会连续打喷嚏,而鼻炎往往会连续打喷嚏,有时候一次能打10多个喷嚏,停不下来的感觉。打到眼冒金星,打到怀疑人生!
2、感冒初期会有清水鼻涕,但量不会很大,而鼻炎发作时,大量清水鼻涕会“喷涌”再出。
3、感冒病程较短,通常7~10天就能康复,而鼻炎则病程较长,有的还会常年反复发作。
特别提醒:孩子出现鼻塞等症状,还可能是增殖体肥大。增殖体肥大以鼻塞为主要症状,常伴有张口呼吸、呼吸粗、有声,打鼾等,黏液性分泌物增多。
明确过敏性鼻炎的原因 做好防范措施
过敏性鼻炎又称为变态反应性鼻炎,是由于机体对某种物质过敏而引起的鼻炎,由于吸入外界过敏性抗原而引起的以鼻痒打喷嚏、流清鼻涕、鼻塞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,属于鼻腔粘膜的变应性疾病,也是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。
只有明确了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原因,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防范措施。
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:
1、过敏原:分为吸入性和食物性两大类。其中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,包括粉尘、尘螨、真菌、花粉以及动物皮屑、棉絮等;食物性过敏原如牛奶、鸡蛋、鱼虾、水果等。
2、遗传因素:过敏性鼻炎也可能是遗传而来,但是症状有可能不会立即出现,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,呼吸系统季节性过敏非常少见。
对于过敏性鼻炎的孩子来说,揪出引发过敏性鼻炎的“罪魁祸首”是很重要的,应到医院做个过敏原检测,查出是何原因引起的,然后积极治疗,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范措施。
日常生活中可以做这几点:
● 除螨,勤洗勤晒,注意吸尘;保持室内湿度在50%以下也可以预防尘螨生长
● 避免真菌和霉菌,关键是控制空气湿度。
● 如果对某种动物毛屑过敏,就不要让这种动物进家,更不许进孩子的卧室。
● 如果对花粉过敏,就尽量别去花多的地方,或者外出时戴好口罩。
概括成一句话就是:勤洗被服勤打扫,花粉尘螨要避免。
除此之外,还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,适当补充天然的维生素C和A,少吃冰凉或寒性食物,如冷饮、冰棒等。
过敏性鼻炎对孩子影响大,要积极治疗
过敏性鼻炎危害大,一经发现,应积极采取防治措施,但切忌盲目自行处理,建议坚持到医院进行规范治疗。
过敏性鼻炎的危害
1、引起鼻部的各种不适,鼻痒、鼻塞、流鼻涕等。
2、经常鼻塞,会造成鼻梁两侧下眼睑的部位长期充血,再加上睡眠不好,可能导致顽固黑眼圈。
3、长期鼻鼻涕、皱鼻子,会影响处于生长发育期孩子的面部发育。
4、如是引起了孩子眼部不适,就更容易罹患眼部疾病。
5、导致记忆力减退,出现乏力、头疼、嗜睡等现象,还可能造成哮喘、变应性鼻窦炎、中耳炎、咽喉炎、鼻息肉、失眠,甚至憋气窒息。
6、因为慢性变态反应也会影响睡眠,所以孩子也容易疲倦和脾气古怪,这有可能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。
7、如果不及时治疗,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嗅觉障碍,无法辨别有害气味,还可能引发支气管哮喘等严重并发症。
一旦确诊为过敏性鼻炎,就应开始规范治疗,越早治疗,就能越早减轻鼻炎的危害。有临床证据显示,经过足疗程的控制,最轻持续炎症状态得到抑制,过敏性鼻炎复发的时间会延长,症状也会减轻。
在治疗方面应做到:
● 清洗鼻子:可以洗掉鼻涕及过敏物质,减少刺激;
● 喷鼻药物:鼻子局部用药糖皮质激素喷剂
● 口服药物:有抗组胺药、白三烯受体拮抗药、减充血剂、肥大细胞稳定药、抗胆碱能药等,都可减轻过敏症状。
● 特异性免疫治疗:也就是脱敏疗法或减敏疗法。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,针对过敏原开展的特异性免疫疗法可以改变过敏性疾病的发展进程,如降低儿童鼻炎发展成为哮喘的风险,减少新发过敏症的发生。
特别提醒:你可能会自行在药店买消炎滴鼻液或喷雾,但千万不要使用它们超过3天,也不要给2岁以下儿童使用。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加重鼻黏膜充血,鼻黏膜充血加重会引起更为严重的不适感,而且治疗起来比原本的过敏更加困难。
总结起来,治疗过敏性鼻炎正确的姿势应该是:查明过敏原,避免接触过敏原,进行规范治疗。这样才能良好控制过敏性鼻炎。
有一点必须要特别提醒的:所有药物的使用,一定要听医生的!
更多育儿问题可微信搜索“yuerxuexiao”或扫描下面二维码,加关注,更多全面育儿知识定时推送。